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

失落的瞬間與選擇守護的靈魂─讀《尋百工》

在書名旁邊,還有兩行字,「四個年輕的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」,看起來細細的,卻蘊含了這本書最強烈的初衷與情感。

相遇的故事,聽起來很浪漫,但那其實不是我們一般印象中的「邂逅」,是這四位剛畢業的學生,一步一腳印,在全台各地尋訪而來的,雖說是應用美術系的畢業製作,但我想,它對四位作者的價值,或對於讀者的價值,絕對不只是畢業製作。

或許又是我自身的偏好,這又是一本報導文學性質的作品,但其實在我第一眼看到他躺在書店的開架上時,並沒有甚麼特殊的感覺,只覺得搞不好會很有意思,於是就買了。而之所以想要寫這本書的書評,不單單只是在量上的取勝,更勝在質上,這本書中每個故事的篇幅都不長,至多兩三面,但卻是一百個人生風華的縮影,是一百個傳統技藝的傳人,各自用生命寫下的篇章,也是一百個璀璨、卻瀕臨殞落的文化瑰寶。裏頭許多位師傅、許多地方、許多店舖,都曾經在電視媒體或是報章雜誌的報導中出現,但那些僅只是曇花一現,並沒有在大多數觀眾的心裏留下太深刻的印象,而這本書,雖然沒有電視媒體那麼樣的華麗緊湊,有沒有報章雜誌那麼好的文筆,卻更加真摯與樸實,畢竟對媒體記者來說,這樣的故事,只是採訪任務中的一個小部分,說穿了,只是素材,而四位作者卻是花了一整年的時間,到處尋訪,重新發掘出許多早已為世人所遺忘了,卻還依舊堅持著自己手中技藝的工作者。翻著這本書,除了感受這些個充滿生命力的故事,也讓我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心情與氛圍,認識台灣與台灣人。

「好累!」這是我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個感想,除了每一個生命的沉重與無法負荷,更替四位作者感到辛苦。一整年的採訪,許多地方是沒有路的荒僻鄉野,有些師傅其實不是那麼願意接受訪問,我曾當過記者,所以我完全能夠理解採訪這樣的題材,所必須付出的精力與時間。相較於一般新聞的採訪與處理,這樣的素材,媒體在呈現上,通常會規成一個完整的專題報導,而且通常只會針對一項傳統技藝做深入探究與整理,之後再以最多1到2個小時或一整個版面的篇幅作呈現。而四位作者的用心,除了一整年的時間付出,更將採擷到的100個故事付梓,成為一本雖然稱不上完整,但絕對豐富的文化足跡,這種不惜成本的精神,是令我佩服的,畢竟,光是交通費或是油錢,就真的是一項很沉重的負擔,尤其就四位剛畢業的學生來說。

整本書在表現上,除了文字的紀錄,每個主題還搭配一張主照片,是師傅正在製作或進行傳統技藝的當下,黑白的照片,若是站在新聞攝影的角度來看,並不能說是一張很精采的照片,但比起一般在報紙上看到的照片,雖然不那麼動態、有些沒有表情,或者是沒有完整交代人事時地物,但總是傳達著一種氛圍,是師傅在投注心力、全神貫注的當下,所散發出的那種氣質,再搭配一旁的文字紀錄,即便不像是名家手下所流洩出的優美堆砌,但正是因為這麼一些生澀、小拗口或甚至是一點點不通順,讓一段段故事、一個個歷經歲月洗鍊的生命更鮮活、實在地躍然紙上。我個人很喜歡這種照片與文字相搭配的方式,因為在許多時候,視覺上從照片裡所能夠接收到的,遠比文字所能夠傳達得更多、更迅速,也更完整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四位作者是學美術出身的,字裡行間我總覺得有一種淡淡的、隱藏在優雅外表下的情緒起伏,有時感嘆、有時歡喜,又時不時地有點俏皮,或許是因為作者們本身對於「美」的感受與「傳承」的不勝唏噓。

在每篇故事的結束後,讀者的視覺動線會自然而然地被最下方的兩小段文字吸引,一段是師傅所在的地方或是店名、聯絡方式,另一段是作者們自己寫的一些感悟、體認或是為這項傳統技藝所作的註腳,實在很用心,但有時候其中的意思並不是那麼容易以理解,我個人卻認為這一小段文字,是作者在結束所有採訪、整理及撰寫的工作後,為自己、為師傅、為這項傳統技藝,所寫下的一段像籤詩般的讖語,我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是心血結晶,但我想作者在寫下這一小段文字時,一定是心有所感,或悲或喜或淡然,我們能從這留在書頁最邊邊的字句,體會作者當初的心情,或是作者最真情流露的片刻,即便有時並不一定能夠完全明白,但那種心緒與境界,或許是作者真正想要傳達給我們的。

姑且不論作者的文字或是照片是不是符合一般大眾的審美觀,但這一份追尋的精神,就足以讓我肅然起敬,這ˋ一種筆記者還要勇往直前、不畏艱難的精神。這本書除了單純、忠實地記錄下作者看到的一百個故事外,也在不同程度上、用不同的表現筆法及語氣,告訴我們應該要重視、保護這些傳統文化,我記得作者在書中曾提到,他們這一組的名稱,叫做「失落的百工」,也正是因為快要消失了,所以才必須 要趕緊紀錄、保存,但作者與許多師傅都認為,不是因為快要沒了才保護,而是這些記憶與技藝本來就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,本來就應該要讓社會大眾都知道、重視、願意親近,因為大多數書中的師傅,都是過者相當艱苦的生活,就只是憑著一股傻勁、一股想要繼續做下去、應該繼續做下去的衝勁,才讓這些早已被世人所遺忘,或是已經現代化工具所取代的技術,得以流傳。雖是如此,師傅依舊相當擔心傳承的問題,怕自己收手後,就沒有人繼續做下去了,這也是這本書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主題,「傳承」,許多傳統技藝之所以流失,就是因為找不到傳人,而老一輩的師傅已不斷凋零,這實在是一件相當令人惋惜的事情,有多少我們連見都沒見過的技藝就因為這樣而翩然逝去。

不勝唏噓,真的不勝唏噓,我在讀完之後很強烈地這麼覺得,書中有許多我連想都沒想過的行業,令人驚豔,而這些師傅們竟然得不到任何重視與幫助,就只是在生活中艱苦地撐著,單純為了想要讓這一身的絕活,不斷地傳下去,但我相信,在這本書出版後,一定或多或少能讓讀者了解到台灣曾經有的、現在有的與即將要消逝的那些珍貴資產,或最起碼,四位作者很深入地了解了其中的價值,也讓那些辛苦守護著技藝的師傅們,多了些知音。而我,走在街上時,會開始仔細注意街上角落裡正埋首辛勤工作的佝僂身影,說不定那就是一位樸實、沉默,但身懷絕技的記憶傳人及守護者。

附上《尋百工》的樣子與簡介 (博客來的作者介紹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