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

創傷下的變調母愛─讀《諾貝爾少年》

有時候我們無法決定我們是誰,或是自己為何成為自己,大多數的時刻,人們似乎都處在懵懂無知中,對於自己的存在、「自己」這個概念的詮釋,渾渾噩噩,我並不認為如此有何不妥,畢竟有太多的事情我們搞不清楚、甚者有太多的事情,我們不需要明白。似乎是有些在探究「存在」及存在主義了,但請相信我,我只是單純地想一說說一本書,這一本令我動容的書,我的動容,不是因為感動或是狂喜,是因為哀慟。

  太多太多事情我們不需要明白,但當清楚之後呢?了解真相的結果是否真的值得我們追尋、值得我們犧牲那麼多?真相,我們的靈魂與新制是否真的能夠全然地接受,我不知道,因為通常只在尋得了答案之後,才發覺為時已晚,尤其是那些我們不相信的,那些我們不願意相信的,身為謎底、名為震撼的一切。

  《諾貝爾少年》,一位挪威女作家Rune Michaels的作品,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窘迫的情境。一個活在謊言中的男孩,在以為終於戳破謊言之後,才發現事實竟然如此不堪,令他不知所措。說真的,他只是一個小男孩,這樣一個加諸在成年人肩上都重的難以負荷的擔子,對小學生與一位年輕的母親來說,除了情何以堪,我想不到其他的辭彙加以形容,無怪乎年輕媽媽從此在菸酒與藥物中讓自己得到短暫的喘息、不斷地在自殺與被救活之間循環著,無怪乎一個本身不符合母親期望的孩子必須踏上尋找真實的路徑,縱然那條小路的盡頭,只有早已注定的絕望。

  從書名以至於開頭,都讓人以為那是一個深受期許的孩子,身上負載著諾貝爾獎得主的基因,卻沒有任何的天賦與級亮眼的表現,「不知道是哪裡出了錯……」正如同書中主角所說的,除了似乎比較有美術天分之外,其他甚麼都沒有,這讓主角很懊惱,有讓他的母親更加抑鬱,也讓他必須要時時刻刻注意母親的狀況,每當媽媽開始把玩與端詳桌上一罐罐各式各樣不同的藥丸時,主角就知道,該準備衝出房間叫救護車了。這是甚麼樣的生活,每天除了提心地膽,還要承受學校同學的異樣眼光與老師們憐憫的眼神與竊竊私語,雖然只是小說、只是個杜撰的故事,但還是很難想像一個小男孩該如何在那樣的環境下生活。

  而在一切事情的源頭、謎底終於揭曉的那一剎那,縱然作者用一種讀來近乎超現實、甚至是荒謬的手法,將事情的真相盡量輕描淡寫地帶過,但當許多人身處於那樣的情境之下,得知了那樣的消息,會崩潰、接著痛哭失聲,甚至自殺。畢竟知道自己與自己的母親,是同一個父親所生,是多麼一件震撼、羞愧並感到恥辱的事情。

  書中主角也莫名地對自己的存在產生質疑與否定,「我本來竟不應該生而為人……」,主角對自己的出生感到悲哀與難以置信,覺得自己極度骯髒,接著想到自己身上僅有的繪畫與美術天分,竟也是來自於作為一名畫家的祖父、也是那樣令人厭惡的產物,他很迷惘,不懂自己為何存在,自己為何有資格得以存在?

  從崩潰、接受、思考到決定展開復仇,其實只在整本書中佔了極少的篇幅,其中也沒有很細膩、深刻的心理狀態描繪,我想作者本身也不希望有太多關於這一方面的描述,畢竟是比較黑暗與負面的,而字裡行間,雖然依舊平實自然,但我也能夠從主角的動作、言談,品出一個男孩的心理掙扎,個人很喜歡這種不加太多雕琢的筆法,很單純地用動作、台詞,讓人身歷其境,但這裡我所歷歷如繪的並不是在故事發生的場景,而是主角的心境,彷彿能夠很清晰地看到、很具象地感受到他內心的糾纏與茫然,這也是一個孩子所可能會有的舉動與反應。

  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,諾貝爾得獎人的基因其實只是一個引子與背景,用以導出整個故事及作為伏筆,雖然我完全不認為,擁有了優秀的基因就一定能有令人艷羨的表現與成就,但其實這樣的事件在社會上數見不鮮,望子成龍的母親與混亂的倫理都是。我必須承認,小說中發生的一切,給了我相當強烈的震撼,我也必須懺悔,我並不是非常關心類似的社會事件,但令我感到納悶與不解的,在於這個世界上為何會讓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,似乎已經多到讓眾人麻木,甚至是乏人問津的狀態,書中沒有說為何會有這樣的情形,我也還參不透,只是覺得戒慎恐懼,只是覺得心寒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